客观冷静地分析招商引资的现状和走势,认真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促进这项工作沿着科学发展的轨道健康运行,很有必要。
希腊这样加入欧元区,说明欧元区的制度规则最初就存在漏洞且没有及时跟进修复完善乃至改进。二是因为与人们这一真实财富观念的房产性偏好相合拍。
财政捉襟见肘,不紧缩能行吗?量入为出平衡收支这是基本道理。从现实性(民意和客观)出发,抓住主要矛盾,针对性地解决主要问题,不走向极端化、片面性,应是须谨慎遵循的理性之道。不过,大可不必对欧债危机过于悲观。历史风云激荡锻炼了人民、磨励了政治人物。尤其值得深思的是,为什么危机中累现房地产业不当的魑影呢?(二)须注意人们对于财富的真实观念。
(四)现在,应对欧债危机的方略上,重点开始从紧缩逐渐转向促增长方面。数的法则,多么精妙的构思。你需要做的是,先找到一个选题并想好对付这个选题的具体思路,然后再去检索和阅读相关文献。
好品位意味着可能会有更好的学术潜力和学术未来,意味着更容易在发表上从低级别的期刊向高级别的期刊升级。如果我们瞄准的是《美国经济评论》(American Economic Review),即使不能在《美国经济评论》(American Economic Review)上发表,就算要往下掉好几个级别,也很有可能会在国际一般SSCI期刊上发表出来。反过来,如果枪手瞄准的是六环,那么,一不小心结果就很有可能是脱靶。林老师在课堂上经常告诉我们的是,他当年在芝加哥大学这个经济学少林寺取到的最重要的真经是要有敢于挑战学术权威的勇气,我想勇气背后隐藏的也就是我在第一步里所论述的品位问题。
我所讲的五步是指经济学论文的定位、选题、构架、成文和修改,而关于这五步的比喻则是论文定位犹如打靶子、论文选题犹如找座位、论文构架犹如选兵器、论文成文犹如加调料和论文修改犹如补漏子。很显然,选择跟自身能力匹配的兵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强自身的战斗力,正所谓好马配好鞍,良将配宝刀。
为什么论文修改犹如补漏子呢?一条船在出海以前,一定要仔细检查,船上一个很小的漏子就有可能会在茫茫大海中酿成重大祸端、使船员葬身鱼腹。会修改论文是写作论文必须做好的最后一关,这一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球到底能不能踢进球门。中国人经常讲的一句话就是,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我经常在课堂上告诉同学们的一句话就是,骑着自行车永远上不了月亮,不是人不行,是工具不行。
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选择合适的调料,那可是大厨的学问。经济学论文不能仅仅是数学公式的堆砌,也不能仅仅是给出一个问题的答案,经济学论文需要注重自身的可读性。所以,作者在论文成文的过程中一样学会加调料,让自己的论文看起来有血有肉,读起来有滋有味,即使不能像精致的散文那样让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回味无穷,但至少也要让人读起来通畅顺溜而不至于要靠猜测作者的意思才能磕磕绊绊地读下来。
《经济学家茶座》曾经多次刊登与此话题有关的文章。在找好了论文的选题以后,紧接下来的一步就是在构造框架时让思想跟工具匹配起来,也就是要找到合适的分析工具。
又比如,冯伟博士曾经在《经济学家茶座》2011年总第52辑发表《拍电影与写论文》。张五常教授多次提醒经济学研习者,论文选题是在文献阅读前面的,论文选题不是从文献堆里找出来的。
如果已有的文献没有做你想要做的事情,那么你就可以放心大胆地去做了。我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现已改名为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跟随林毅夫教授做博士后的时候,曾多次向林老师请教如何写作英文经济学论文,林老师回答的大概意思是说要符合国际化的学术规范和写作要求,要在论证上做到清晰有力透彻,应该就是我在前面所讲的第二步、第三步和第四步。从第二个角度来看,我们也可以发现,真正会改论文的高手才是真正会写论文的高手,因为不管是在国内重要期刊还是在国际重要期刊,真正不需要修改直接就能发表的论文实在是少之又少,绝大多数论文都需要经过一轮或者一轮以上的修改,修改论文是发表论文的必修课。林老师之所以能在《美国经济评论》(American Economic Review)和《政治经济学期刊》(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等国际顶级学术期刊发表多篇论文跟他的好品位是分不开的。张五常教授就特别强调品味的重要性,我想这也是他能写出并发表很多具有原创性思想的论文的重要原因。为什么论文定位犹如打靶子呢?枪手在打靶时的定位就是要瞄准靶心,即使打不中十环,也很有可能会打中九环或者八环,或者往坏里说打中七环或者六环或者更低。
很多经济学论文写作者选题做得不错,构架也做得很好,但就是论文整体上看起来瘦骨嶙峋、面无血色、病病歪歪,问题就在于作者在如何加调料上没有过关。看看中国名著中的人物使用的那些几乎量身定做的兵器吧。
选题是必须跟文献阅读和文献积累联系在一起的,杨小凯教授生前曾多次强调中国大陆的大多数经济学者在文献积累上不过关。品味问题在经济学论文写作意义上就是瞄准靶心的定位问题。
虽然我把五步分成了相互独立的五个步骤来写,但很显然五步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为什么论文选题犹如找座位呢?同学们跑到教室去上课,一定要找一个合适的座位坐下来,或前或后,或左或右,总之是要找一个别人没有坐的位子。
经济学论文写作是所有经济学学习者和研究者共同关注和感兴趣的热点话题凯恩斯主义严格意义上讲就是一种应急政策,而不是经济理论,面对危机,政策在理论与现实之间,更多的是受制于现实,否则我们都将毁灭。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大危机造就了凯恩斯经济学,凯恩斯主义为政府干预经济提供了理论依据:需求不足,市场失灵,解决的办法就是政府介入市场,增加需求,从而使经济从萧条中走出来。事实上,凯恩斯主义和政府干预如同一剂药,吃药的目的,是为了尽快康复,不再吃药,而不是一直吃下去,成为长期病人。
那么面对这一两难选择,应该选择救还是不救呢? 面对危机,政府到底应该救还是不救?如果不救,大批企业必然破产倒闭,而不是创造性毁灭,由此必然导致大批失业,经济萧条,社会陷入恐惧,所以政府必须相救,这里没有讨论的余地,因为政府或者政治考虑问题的逻辑是与理论和经济考虑问题的逻辑不同的,如果政府不救,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凯恩斯主义是上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的产物,主张通过政府对市场的干预,拉动投资和消费,以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但是它有三个方面的后遗症:一是从发展战略看,照顾眼前却为将来留下无穷后患。
凯恩斯主义只是对亚当·斯密市场经济理论的一种修正,而不是替代,它的目的只是短期的,或者讲是一种政策行为而不是经济理论,经济运行的基础依然是市场,市场依然是最有效的经济运行工具。其五,过度消费导致社会伦理道德的丧失,人们尽情享乐,忘记了节俭的美德,不再以债务而担忧。
正是由于美国和西方国家沉迷于凯恩斯主义的relief,失去了进行reform的动力,经济发展陷入一种长期病态的状况,导致经济非理性的繁荣和最终的衰退。其三,过度消费导致社会对政府的过度依赖,导致政府福利开支的据增。
首先,过度消费导致债务的上升,因为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面对上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美国罗斯福新政包括三个拯救与康复步骤,即3R,Relief,reform,recovery,第一步是相救以减轻压力和痛苦,主要通过政府增加开支,基础工程投资,发放贷款,以推动就业,恢复社会信心,消除恐惧。面对危机,显然政府必须启动相应救助措施,避免经济危机升级为社会危机,因为从长期来看,我们都将完蛋,但是问题是政府应该如何干预,如何救治,以及如何退出市场?这里首先面临一个适度的选择,其次面临政府干预方向的问题,政府只是医生,救治的目的是让病人康复出院,如果长期依赖于政府的救助,那么就会导致经济发展的长期病态化,从短期来看,我们可以生存下来,从长期来看,我们还是会完蛋,而且我们还会面临一个新的问题,政府救企业,最后政府陷入主权债务危机,又有谁来救政府呢? 进入专题: 凯恩斯 。三是从经济理论上看,投资和消费的关系颠倒,导致陷入投资依赖症。
形象地比喻凯恩斯主义如同一剂药,吃药的目的,是为了让病人尽快康复,不再吃药,而不是一直吃下去,成为长期病人。所以凯恩斯主义和政府相救只是短期过程,目的不是长期干预市场,而是帮助企业度过危机,然后尽快退出市场。
二是从市场体制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看,把政府职能强化到无以复加的地步。面对危机,如果不用凯恩斯主义,其结果必然是企业破产倒闭,工人失业,社会陷入恐惧,所以,面对危机,问题不是用不用凯恩斯的问题,而是如何用的问题。
与凯恩斯相对的是熊彼特解决方案,主张通过创造性毁灭,或者通过市场自身的调节功能,以解决供需的不平衡关系,但是问题是它需要时间,凯恩斯对此讲了一句名言,从长远来讲,我们都会完蛋,所以所谓创造性毁灭,结果可能更多的是毁灭而不是创造。上世纪70年代美国里根和英国撒切尔政府推行再私有化政策,试图激活经济增长的动力,但是并没有彻底消除经济增长的病根子,与此同时,由于推行新自由主义,又激化了社会不平等的矛盾,最终导致美国和西方国家陷入目前的债务和社会危机之中。